My blog 特首网志
图片
希望在明天

科技默默改变生活,影响每个领域。回望新世纪首十年,有人说,除了中国的成功故事,科技的连串成就,同样值得铭记。

还记得十年前,我以财政司司长身份到瑞士达沃尔出席世界经济论坛,期间我出席了一个有关互联网的讲座,当时听来「不可思议」的互联网应用及展望,现在都一一成真了。 YouTube诞生后不久荣登发布信息的热门平台;Facebook兴起数年即坐拥数亿用户,单是本港目前已有超过280万用户;我现在机不离手的iPhone,颠复了手机和电脑的界限;其他科技发明和发展,当然还有许多。

年青人不单是科技新浪潮的参与者、使用者,其中不少还是开拓者、发明家、掌舵人。他们以灵活的头脑、敏锐的触觉和卓越的才干,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图片
很高兴早前有机会与高锟教授在中大会面。

我们的「光纤之父」高锟教授,也从小对科学有兴趣,二十多岁起更对光纤通讯钻研不休。春播秋收,一生的成就,始自少年对科学热炽的心。

高锟教授近日载誉回港,全城鼓舞。还记得早前他夺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消息一出,旋即多了不少高考学生表示会考虑报读电子工程学系。「高锟效应」燃起本地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有助吸纳更多人才投身科研发展,实在值得高兴。

上星期,我便见过几位自小醉心科研的本地中学和大学生。几位「少年发明家」告诉我,他们都是「拆嘢大」的──就是从小已喜欢拆开物件研究,这令我想起高锟教授在他的自传「潮平岸阔」中,回忆自己在小学时自行研究无线电的经验。也许发明家都有一些相近的素质。

他们向我简介自己在国际性或国内重要科技比赛中得奖的发明,我对那些发明品的功效和普及性,印象深刻,并深感佩服:中大三年级生陈嘉键成功用木糠和树叶等纤维,制成可自然分解的环保塑胶,令他成为陈易希之后本港第二位「星之子」──获得一颗小行星的命名;迦密柏雨中学的中七生朱凯鸣用抹手纸的纤维废物,制造酒精发电,既创新又环保;不是兄弟、但姓名和长相都颇相似的两名玛利诺神父中学中五生──刘德健和刘德诚早在两年前便联手发明了「神奇防撞锁」,并成功吸引内地生产商以十多万元向他俩购下专利权;科大「星之子」陈易希则凭「智能保安机械人」获奖,更已申请政府的「创新及科技基金」,准备研发更多新产品。另外,就读皇仁书院的蓝启骏、英华书院的于沛川和拔萃男书院的张晓风去年在「国际初中科学奥林匹克」比赛中,成功破解多条艰深的科学问题,击败来自45个国家、超过二百多名对手,勇夺金牌。

图片 图片
我送了一本高锟教授的自传《潮平岸阔》及一个本地公司设计的USB分线器予每位同学,希望他们可以从中得到更多启发。 八位应邀到礼宾府与我交流科学心得的天才学生。(左起:蓝啓骏、张晓风、于沛川、刘德健、刘德诚、陈嘉键、陈易希和朱凯鸣。)

我深明有创新的意念是一回事,能做出新发明又是一回事,两者之间是一条漫长、艰辛、甚至时有挫败的道路,能够走完这段路者,既要有创意,又要坚忍,绝不简单。这几位同学除了具备以上各项条件外,还有一个优点──感恩之心。他们一再感激身边人,包括家人的鼓励、老师的宝贵意见、学校或大学实验室提供的协助、大学和教育局资优教育组的特训等,令我对他们更添欣赏。

图片 图片

为免浪费年轻人的潜能,政府一定会继续做好科技文化推广活动,并致力培养社会的创新科技风气。希望更多年轻人像这几位同学般有理想、有热忱、有干劲,本地的科技教育便有承传、有朝气、有活力,可以引领香港发展成为以知识为本的经济体系。

青年是社会进步的希望,科学是人类进步的希望。这是一个薪火相传的事业。看见这些年轻人,我相信「高锟热潮」不会是「三分钟热度」。藉此新春,我祝愿新一年诞生更多本地年青的科研人才,香港明天更好。

 

二○一○年二月十六日
我想回应

我想回应

2008 © | 重要告示
修订日期 : 2010年2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