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数十年间,香港这个移民城市多番起伏跌宕,但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每次都能重新站起来,因应新环境而作出改变。
不少市民仍会记得,上世纪70年代及90年代的两次大型基础建设运动,包括我们现在引以为傲的新机场计划,不单减轻了社会当时对回归的焦虑,还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大拉近,提升了城市的发展水平。
今天,为了提升竞争力,香港需要加强与周边区域的融合,于是我们推动十大基建,强化香港与毗邻地区在交通网络上的联系。这些建设今后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模式,也会巩固我们的全球城市地位。
曾经,普罗市民胼手胝足,依靠制造业去创造财富,但为了踏上新的经济台阶,改善生活,企业在政府的支援下,一步一脚印,逐渐转型至服务业,香港由一个通商贸易港变成世界工厂,再晋身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今时今日,香港面对全球化竞争,我们尝试扩阔经济基础,推动以创新及知识为本的六项优势产业,让我们走向高增值的知识型经济,希望创造更多优质工作机会。
事实证明,回归十多年来,香港需要应对全球化和中国崛起带来的挑战,又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沙士疫症、金融海啸,但挑战反而令我们更懂得迎难而上,再闯高峰。
自2007年起,我们的经济总量实质扩张了百分之21,人均GDP增加了百分之22。在政治方面,我们确立了普选时间表,成功推动行政长官与立法会选举向前迈进。民生方面,我们的总就业人口比2007年增加了22万个,又订立了法定最低工资,保障基层劳工的收入。年轻人接受专上教育的比例,也提高至三分之二。
香港人的成就有目共睹,应该对自己抱有信心,千万不要低估我们的适应能力,妄自菲薄。
放眼未来,全球的政经环境日趋复杂,变幻莫测,新挑战不断涌现,为细小而开放的香港带来冲击和不确定性。我知道部份市民,特别是年轻的一代,难免会觉得现时竞争激烈,对前路有时感到迷惘,甚至彷徨。但政府必定会一如既往,和香港人携手面对困难与挑战。
我会透过今年的《施政报告》去巩固香港现有优势之余,让香港人更好地发挥潜能,实现愿景。这份篇幅较长的《施政报告》,既有短期措施缓解市民当前之急,也有打破传统框架的中、长期政策,力求深入全面地处理房屋问题,我亦会坦诚地讨论人口老化、贫富差距等重大社会课题。
今年的《施政报告》是我的最后一份。这是个难得的机会,让我总结45年的公职生涯,我希望把我多年来的观察,特别是刚刚七年担任特首的体会,和市民分享。我更期望这份《施政报告》能让香港人谱写更多精彩动人的「香港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