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年十月十八日
二零零八至零九年施政報告
收聽(MP3格式)
各位市民:
施政報告剛在星期三發表後,連日來聽到不少市民的意見,我想同大家談談信心問題和生果金的政策。
我明白社會對施政報告有期望,尤其是在經濟面臨挑戰時,大家期望會更高。不過大家同時要明白政府是不可能每年都派錢去做短期利民紓困措施,過去一年由財政預算案到七月的特別紓困措施,加起來總共已經用了超過五百億。我們要居安思危,為未來經濟形勢轉變做好準備。
同樣,期望每年施政報告都提出新政策去刺激經濟,創造就業,這是合情,但不合理。當見到經濟有危機時,大家都自然想有靈丹妙藥,這是合乎常情。但去年政府已經訂出了五年基建發展大計,今年四月開始動工處理啟德發展土地、明年廣深港高速鐵路動工、二零一零年港珠澳大橋及沙中線動工,西九文化區各項設施也會陸續開展。
我粗略估計,十大基建項目投入運作至成熟階段,可每年為香港經濟創造超過一千億元的增加值,並創造額外約二十五萬個職位。經濟發展既已定下方向,並且正開始落實,作為政府是無需要每年不斷提出新計劃,而我的判斷是在考慮金融海嘯這因素後,認為要繼續以基建推動經濟及加強區域合作,這兩條既定路線,在宏觀策略層面是無需要作出改動的。
至於不斷轉變的外圍因素,現階段無人可以準確預測對全球及本地經濟有多大衝擊,所以我才決定成立經濟機遇委員會,由一個核心小組去作全面評估及提出應對方法,這樣才是負責任的做法。政府不應因一時金融海嘯引起的情緒反應,未充分掌握情況下便胡亂出招,這樣反而會自亂陣腳,不利香港經濟穩定。
第二個市民最關心是生果金水平和引入入息與資產審查的問題。
第一點,我清楚向市民保證,政府在長者福利的整體開支是不會減少。我們用於高齡津貼的支出,亦都一定不會減少。
第二點,我知道當初設立高齡津貼是作為敬老,所以金額水平是象徵式表達一種尊敬心意。但近年高齡津貼被視為不少長者日常生活的入息援助,所以增加金額的呼聲此起彼落。
我充分瞭解為何會出現這種看法上的改變,因為部分長者,他們有少許個人資產,例如自住樓宇或儲蓄,所以不符合領取綜援的資格,但他們不想動用儲蓄,生果金便成為他們的經常收入,以應付日常生活開支,這已經不再是象徵式敬老金,而是一種入息援助。市民大眾一定要深思,是否希望高齡津貼的性質有這種根本性的改變呢?到底我們想要的是「敬老金」抑或是「養老金」?這是一個社會要做的整體決定。
我們現在絕不是建議取消高齡津貼。事實上,社會各界及各政黨提出增加高齡津貼至一千元,我是認同這個水平的。我之所以提出要考慮入息及資產審查,是要令高齡津貼制度可持續下去。因為香港人口老化愈來愈快,廿五年後,每四個香港人有一個是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以及一個仍然需要照顧的學生或者小童。換言之,四個人之中只有兩人是工作的成年人,除了養育子女和照顧老人家外,還要承擔無分貧富的高齡津貼,每一位成年人每個月就要額外負擔五百元,每年就是六千元。
目前我們的高齡津貼開支為四十一億元,若一切不變,單是因為人口老化,長者數目增長,到二零三三年,有關開支已經會增加至九十七億元。若我們今天接受議員要求加至一千元,無需入息及資產審查,有關開支將是一百四十億。這二十五年之內,我們單是高齡津貼一項,便需要額外支出接近一百億。究竟這個做法是不是社會最佳的選擇呢?是不是應該把資源集中投放於真正需要幫助的老人家呢?作為負責任的政府,是要擺事實、講道理向市民交待清楚。因為最終生果金的錢也是來自市民及企業稅收。
當然,增加生果金可能會皆大歡喜,只要人人受惠便可以贏得掌聲,避免批評。我在二零一二年就會退下來,但是否就不需要考慮下一屆,甚至再下幾屆政府福利開支的承擔能力呢?不需要考慮我們下一代,甚至再下幾代對整體社會福利開支的承擔能力呢?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我辦不到。所以,入息及資產審查即使有爭議,我們也要面對,及早把問題提出來讓社會辯論,令社會大眾、政黨、議員知道提高生果金的代價,從中作出衡量及選擇。
最後,我想強調,無論將來是否引入審查,現時已領取生果金的長者是一定不會受影響的。今次施政報告只是提出原則性看法,目前高齡津貼檢討仍在進行中,細節仍未有定案,社會各界可以提意見。各位市民也要認真,理智地想一想,表達你們的看法,我希望整個社會也要思考這個問題。
|
|
|
行政長官曾蔭權 |
更多 |